平均注册资本1.4亿元、平均成立年限16.5年、员工规模207人、有效发明数量23个……这是《2023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报告》给出的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画像。
在昨天举行的2023上海专精特新创新发展大会暨“三赋”全国行上海站启动议式与“益企融通”创新需求发布对接活动上发布了《2023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报告》,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82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70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政府指导,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主办。
上海专精特新企业综合指标表现最优
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自主稳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上海是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先行者和探路者,自201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
报告由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德勤中国联合智慧芽等专业服务机构,组建研究团队深入全市5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调研,对近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座谈,累积完成20余场企业研讨会。
上海国创中心理事长黄岩表示,研究团队借鉴国家专精特新企业评价指标,搭建具有上海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体系,在专精特新四大维度的基础上设计了活跃力、影响力、成长力、创新力、引领力五个维度和19个二级指标,并对上海“3+6”重点产业和“四个新赛道”进行梳理分析。
报告显示,从区域比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杭州、武汉、成都、天津、苏州。综合来看,上海专精特新企业综合指标表现最优,并且在报告选取的各项“五力”指标上位列前三。但排名紧随其后的领先城市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深圳、苏州在活跃力、成长力、引领力方面超越上海。
从重点产业角度来看,接近八成的上海专精特新企业来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上海市构建的“3+6+新赛道”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
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这些领域
从上海各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中,可以发现上海科创的一些趋势。比如,浦东新区得益于体量和政策优势,是上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闵行、嘉定、松江和奉贤均较早布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并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是科创产业的先行区;七个中心城区多以轻资产服务业为产业基础,呈现出高附加值、高利润和高影响力的特点,属于高能级科创区。
从重点行业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分布中占比最高,达28%,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属于三大先导产业的企业占13.4%,属于六大重点产业的占91%,1/6的企业布局了新赛道。
另外,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的专精特新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高质量的产业集聚,并由于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普遍在研发、创新投入较多。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制造行业虽然体量较大,但仍然处于加速升级阶段。人工智能、元宇宙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力期。
持续营造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生态
德勤中国合伙人陈岚表示,上海领先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主要得益于特色产业园区、精准培育服务、科创资源集聚和优质营商环境。
截至2022年底,上海有353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技术中心,574家企业开展市级专利工作试点;309家企业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占全市建站数量48.3%。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79家,总市值约1.5万亿元,融资额约1956亿元。
上海市中小企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卫丙戊表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不仅需要政府的培育支持,还需科技界、资本圈、产业界等各方给予支持。作为中小企业的“娘家”,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高管精准培训、开设人才招聘专场、融资对接与上市服务指导、组织参加国际大型展会拓展海外业务等工作,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提升品牌声量、扩大企业影响力。
黄岩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方式与途径、“大中小”融通、创新资源集聚、标准化制定、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支持和创新突破。比如,在调研中,他们发现许多专精特新企业都有对接海外资源,参加国际展会的需求,希望相关流程进一步简化手续。
下一步,报告编制团队还将继续完善修订指数编制体系,强化科学性、前瞻性、持续性,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核心影响要素方面推出子指数,如融资指数、创新研发等指数,为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竞争力寻找方向与方法。
作者:沈湫莎
图片: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