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正文

1200多件职工创新成果将集中展示

2023-07-28 02:08:00 新京报

7月27日,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北京市总工会展区。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北京市总工会展区,智能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


(相关资料图)

上海工匠展区,MR虚拟汽车内饰设计座舱。

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于7月28日-30日在京举办。大会主要包括展览和论坛活动,展览将展出1200多件职工创新成果,吸引来自全国47个参展单位共500余名劳模工匠现场参展、交流互鉴。

7月27日,新京报记者提前探展。展览现场设置了大国工匠展区、全国总工会展区、创新工作室联盟专题展区、北京市总工会展区、产业工会展区、地区工会展区共六大展示交流区,共展出职工创新成果1200多件。不少展区都带来“大国重器”,如全国总工会展区展出航天、电力、轨道交通、海洋装备、交通通讯、能源化工、制造等多个领域114件创新成果实物。

在巾帼工匠交流区,19位巾帼工匠创新创造成果亮相,涵盖了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绿色低碳、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展区既有实物展、图片展、视频展,又有现场技能展示和互动体验,全景式展示了近年来巾帼工匠创新创造累累硕果的精彩画卷。

北京展区聚焦“匠耀京华”主题,展区内布置53张展板,以图文的形式介绍北京市的工匠人才培养工作、展示部分优秀工匠人才的事迹和创新成果。记者在现场看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康复中心主任、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华清的微创截骨手术器械、新型骨外固定矫形器等成果引人驻足。“这个截骨器看起来很不起眼,但以前截骨需要切5公分的切口,运用它,通过精准肢体再生控制技术则只需要切7毫米,大大降低了患者手术面临的风险。”工作人员介绍称。

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魏然带来的全国首款实物象棋人机对弈机器人也引起了现场不少人的兴趣,这款机器人可以通过智能算法进行难度分级,实现多种对弈模式。“90后”青年科技创业者、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史晓刚的X300 AR智能眼镜融合了AR、5G、人工智能和视频稳像等技术,具有人脸识别、摄像录制、视频通话等功能。

记者了解到,大会论坛部分主要包括“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交流论坛”、“巾帼工匠论坛”、“打造‘科里科气’的工匠”安徽分论坛、“匠心誉齐鲁 巾帼绽芳华”山东分论坛、“集智聚力蓄势赋能 产业工人共话创新”甘肃分论坛、“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上海分论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分论坛等7场。其中,“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交流论坛”和“巾帼工匠论坛”邀请两院院士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知名企业家与大国工匠代表、巾帼劳模工匠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研讨。

■ 焦点

28人获评第三届“北京大工匠” 平均41岁

随着第三届“北京大工匠”名单正式公布,28个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走进了公众视野。这28位大工匠平均年龄41岁,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有行业领军人物,也有来自一线班组的技术人员。7月27日,新京报记者现场采访了三位“北京大工匠”。

王小东

推动无人机在禁毒领域应用

2012年4月到5月侦破湄公河案件中启用了无人机侦查,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小东作为此次无人机飞行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克服了超远距离精准侦查目标,实现了无人机和地面人员“天-地”一体侦查,突破了三大创新成果,提供了准确的地形数据、兵营哨所的分布,最终为抓获糯康集团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王小东推动无人机在禁毒领域的应用,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的涉毒信息数据库,并多次出色完成国家重大涉毒涉恐案件的侦破航测任务。他参与了“十一五西部测图工程”,奔赴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交界区域,进行地图测绘,结束了上述地区没有超低空大比例尺精确地图的历史。

王小东主导研制P8V三旋翼倾转无人机,增强了无人机的适用性能、可操控性,解决了常规固定翼无人机起飞受场地限制的问题。此研发使无人机系统巡航时间实现同比提升20%-30%。

陈曦

解决固体火箭发射难题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偏向基础应用研究,若不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容易成为制约火箭发射安全的关键“短板”。

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磁场理论与微波工程专业的陈曦来到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强电磁脉冲防护、雷电防护研究工作和电气系统总体设计工作。陈曦的抗雷电试验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还会把物体表面电击出一个大洞,不得不从头再来。几百次试验后,陈曦终于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的一大难题,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

自工作以来,陈曦也承担抗电磁脉冲研究工作,将电磁计算首次引入电气系统总体设计,建立相应专业技术体系,推动抗高空电磁脉冲加固实现量化设计,提出小型化抗电磁脉冲加固设计方案,样机代表班组获得国际QC质量金奖,并支撑2个装备型号完成全系统级鉴定。

杨晓雪

用三维数字技术让文物获得“永生”

文物三维数字技术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和历史记忆留存下来,让文物得以“永生”。

2012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晓雪成立工作室,攻关三维数字化技术难题。经过多年实践杨晓雪总结形成了文物高精度高分辨率纹理贴图技术,目前已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等多项文物三维数字化相关项目。

2016年夏,军事博物馆改扩建需要先将原有的浮雕完整扫描拍摄下来,根据扫描的数据,3D打印出模型,再雕刻出符合新尺寸要求的浮雕。浮雕的尺寸大,且全平面扫描极易变形,使得这项工作的难度极大。杨晓雪和同事们常常忙碌到凌晨,一个半月后顺利完成任务。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