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过后的第一年,羊知道大家都对2023暗戳戳抱有很多期待。
但有句讲句,经过过去三年的辛苦,大家看待生活的心态想必已发生诸多改变。
最直接的一点感受是世事无常。
(资料图片)
这种感觉在羊同一天刷到郑恺和妻子上综艺说自己的一胎是剁椒鱼头辣出来的,程晓玥那边大着肚子录小孕妇开箱时达到了顶峰。
谁还记得当年那个被弃用的微博小号?
看到羊真的忍不住感叹,不过几年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可以发展出这样的巨变。
其实这种情况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在发生着:人,事,钱,方方面面。
也不得不承认,在每件事上都追求大力出奇迹的时候已经过去,过于勉强只会更累。
陆续复工的当下,羊今天不鼓励大家盲目正能量,只和大家唠唠老祖宗留下的「无常」时间美学,作为新年寄语。
开年之际,或许我们都需要先承认世事无常再求如何应对,才有可能顺着生活的流动到达一片新天地,let|sflowwithit!
先源于佛教
后成为美学
什么是世事无常中的「无常」?
无常最开始是佛学名词。
在佛经中,无常是说世间山河大地都在遵循某种法则,“迁流无暂停,终将变异,皆悉无常”。
佛经还从因缘法的角度解释无常,因缘会变异,因此世事也无常。
不过流传最广,也更容易理解的版本是《金刚经》中的那句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意思呢?
说得直白一点是,首先,人类与世间万物相比并不高贵。
人类也是物质的一部分,以物质的形态存在。
其次,人类和山川河流一样时刻在变动。
和世间那些脆弱的物质一样,容易受损,不容易修复。
佛教中的无常观念,入乡随俗,到了不同的国家,也衍生出不同的审美。
下面我们接着说。
简言之,无常美学,是文化在审美层面上的最初图式之一。
浅层次的是,包含有无常风格的器物之美。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唐代尤其盛行,出现了玄奘法师和鉴真东渡。
也影响到了唐朝的日常生活审美,现在流行的wabi-sabi诧寂风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
图源:电视剧《风起洛阳图》
到了宋代,围炉煮茶,烧香插花,已是宋人生活的日常。
不过前面我们提到的wabi-sabi只是器物上的审美。
无常也对人的观念有诸多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无常的观念中有要求把自己当作物质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人类贴合自然行事。
这里的自然,不只是陶渊明所追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还有性格上的不勉强,不拧巴,保留自己的自然本性。
最典型的就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们。
汉代末年的魏晋时期,司马家族掌权,司马的朝臣之子杀了嵇康。
嵇康的儿子嵇绍被山涛抚养长大。
长大后纠结要不要入司马朝做臣子。
山涛回答说:“天地之间,尚且有日月盈亏的千变万化、春夏秋冬的此消彼长,何况人事呢”?
意思很清楚:世事无常,历史朝代的更迭不算什么。
这里就是无常之论。
无常之下的魏晋名人崇尚的是,身而为人,要漂亮得活着。
不管是陶渊明出仕,还是嵇绍入仕,都要随着自己的心做选择。
在佛教渗入中国的文化之前,统治和规训大部分人们精神生活的是儒家思想。
但佛教流入,尤其是无常的观念流传开后,佛教对人们精神的规训和督导的作用减少。
取而代之的人们开始追求随缘豁达的生活,并且逐渐形成生活方式上的无常审美。
从山水画到《金瓶梅》
无常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不只是魏晋时期的名士推崇无常观下追求人生趣味的生活。
此后的文人墨客,也有延续了这种审美。
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画风随性自然。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自己的隐居生活,到现在还是国宝。
富春江也依然是国内旅游胜地。
明代的朱耷,号八大山人,出身于明朝皇族,后来隐居草屋,一生都在和世事无常打交道。
他的画作笔墨肆意,留白居多,但寥寥几笔就可以通过画中意象表达内心所想。
绘画之外,到了元明清时期,杂文和小说出现,很多故事题材也是围绕着世事无常这一主题。
《红楼梦》中开端的《好了歌》,其实就是一首感叹无常的歌曲,也是《红楼梦》整本书的主题概括。
还有贾母爱吃的用十来只鸡配的茄鲞,向来吝啬笔墨的曹雪芹,用整整一页来写,深究起来,也是在描写贾家的巅峰时期。
王熙凤介绍的茄鲞做法:先将茄子削皮,切成丁儿,用鸡油炸了;再取鸡脯肉及香菌各色干果等切成丁儿,再拿鸡汤煨干,浇些许香油,然后用糟汁拌上腌了,装罐封严。
到了终回,一家子权力财富皆空只留下一句树倒猢狲散。
《金瓶梅》的主题也是如此,围绕着西门庆的发家史来展开。
巅峰时期的西门庆有手段,有财富,有美色。
巧取豪夺,不怕算计别人,但西门庆一死,没有一个老婆继续留在他家,他的家产也被人用同样巧取豪夺的方式谋走。
不仅钱财一场空,迷恋半生的美色也是一场空。
和《红楼梦》好了歌中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堪称绝配。
到了《醒世恒言》这里,说的就更直接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战乱,在所有时代变动时期,上到商贾巨贵、下到平民百姓,皆是过着不安稳的生活。
不论出身贵贱,世事无常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
也因此,到了明清时期,无常的观念和无常产生的美学生活方式已经相当成熟。
不管是佛教玄学还是哲学,无常观念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已经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时间美学。
此后每逢世事动荡,天灾人祸,人们感叹无常,只是循环往复罢了。
无常之美
是趣味也是修行
前面我们提到,随着无常观念传入中国和日本,出现了关于无常的生活审美和趣味。
其实无常美学在西方美学中也很常见。
在他们眼中,无常是接近世纪末的一种氛围,也衍生出很多阶段性的无常美学。
有早期的颓废主义美学。
还有类似前面我们提到的魏晋名士般的浪荡子形象。
世界大战时期迷惘的一代。
不管是无常观念还是世界末氛围,都既包含着沉郁低回的哀叹伤感,又暗示着蠢蠢欲动的个性张扬,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心理动态和美学刺激。
欧美国家的无常和世纪末的变革紧紧联系在一起,出现了波西米亚。
嬉皮士们,还有撼天动地的摇滚乐。
如果说欧美人的无常观是摇滚乐般激烈的呐喊,中国人的无常观,更接近一种静态的修行。
道理都是类似的,因为无常很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悲怆,或者是时光不再,天命无常的惶恐。
人们需要朝内修心,来对抗这种无力感。
中国的茶道、中式园林、日本的wabi-shabi风格,都是这种内修的方式。
它们集体呈现出来的美学风格,也是适合修行的:
事物形态上追求素、空、简的哲学境界。
以wabi-sabi为例,侘是在简洁干净中体现自然朴素,寂是时间所带来事物自身变化。
侘寂的美被描述为不完整,不恒常,不完全的。
侘寂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是,大量留白,既空;原生质感,既自然;色调清冷,既寂。
茶道传入日本后,用朴素的茶具,简陋的茶室,亦可追求茶的本味,在不完美中体验成熟的快乐。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器物无常之美,也是无常美学的重要载体。
最后说说佛法修心是怎么应对无常的呢?
不管是世事无常还是末日氛围,都有一个前提是生活令人失望。
世事无常,人们需要修炼一颗平常心,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允许一切发生。
因此,相比审美观念的建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究竟应该用怎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这也是羊写这么多想要给大家划重点的地方。
处于现在这种变化动荡的大环境之下,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和更平坦,处在其中的我们难免感到恐惧焦虑。
但换个角度,因为无常可以变换,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得以否极泰来、时来运转,万法无滞,就像活水永远都有源源不绝,无常反倒是机会和生机。
这也是中国人对于无常的看法和日本人不同,反而更接近西方人的地方。
在更深的层次上,中国人说世事无常不是对未来的恐惧也不是对现状的保守,还有对变革的肯定。
这是一种乐观,也是另一种强大,它总会带着我们走到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去。
新年伊始,羊也用这样的无常观和宝子们一起共勉。
新年已来,与其忧虑,不如期待,祝大家今年都能时来运转,柳暗花明,身体健康,多多赚钱,努力变美,世事无常下也能紧握有常。